珠海斗门区:宜居之城的风貌解析与都市天际线探秘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详细介绍的是珠海市斗门区,以及都市天际线中与珠海市相关的知识。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记得关注和收藏,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让我们正式开始。

### 珠海市: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2016年,广东省珠海市被评为中国最宜居的城市第一位。这一荣誉的背后,是珠海市在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度、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 珠海市斗门区:地理位置与特色

珠海市斗门区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江门市新会区、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斗门区拥有拱北、九洲港、珠海港、万山、横琴、斗门、湾仔、珠澳跨境工业区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素有“百岛之市”之称。

### 珠海城市建筑风貌特征分析

#### 一、地域特征

珠海城市的建筑地域风貌特征在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上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地域的环境气候、材料技术、文化融合等几方面。

1. 地域环境气候的适应:珠海地区有炎热多雨,台风、潮湿的特点,为适应当地气候,传统建筑在设计上多有水巷、冷巷,呈现幽居窄巷的特点,主要以天井院式和横屋加前院式为主,在夏天时能得到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

2. 地域材料技术的运用:传统建筑多用砖木结构,围护结构多以青砖或夯土填充,或是蚝壳砌墙。

3. 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如龙舟脊、镬耳墙等。

4. 地域审美文化的装饰:在建筑上使用了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等进行装饰,通常以历史人物、山水花鸟、民间传说等作为题材。

珠海斗门区:宜居之城的风貌解析与都市天际线探秘

5. 地域礼教宗法的传承:祠堂是当地文化和中原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

#### 二、中西交汇特征

在港澳开埠、珠海得益于地缘的历史环境下,珠海地区的近现代商业和中西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香山买办群体,使得住宅、商业、园林等建筑也出现了中西交汇的特点。

1. 建筑形态的时代适应:在中西混合这一时期,珠海地区的近代建筑文化同样经历着“自我调适、理性选择和融汇创新”三个转型阶段。

2. 建筑形态的环境协调:单体建筑的风貌不仅自身在不断融合变化,同时在地域环境中也是如此。

3. 建筑形态的功能发展:骑楼在珠海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建筑发展进程中有着历史文化的价值。

#### 三、现代化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珠海进入了另一时期的建筑设计,尤其是自设立为市至今,建筑多数是现代建筑。

1. 城市初创期的建筑风貌:1979年珠海建市,1980年又建立了珠海经济特区,这对珠海城市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 城市起步发展期的建筑风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珠海城市的建筑尺度仍然宜人,所建的现代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与自然环境、传统建筑的风貌相对协调。

3. 城市快速发展期的建筑风貌:现阶段的珠海正处于第三轮的城市规划发展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未来两年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建成综合性、国际性经济特区和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大城市。

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珠海市斗门区以及都市天际线中的相关知识。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文章